【一字之师的典故是谁】“一字之师”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尊重。它指的是在文学创作或语言表达中,某人因一个字的修改或建议,被后人尊为“老师”,体现出对语言精准性的重视和对他人学识的敬重。
一、
“一字之师”的典故最早见于唐代诗人贾岛与一位老僧的故事。贾岛在创作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时,犹豫“推”字是否合适,后来一位老僧建议改为“敲”字,使诗句更显意境,贾岛因此称其为“一字之师”。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语言艺术、尊重他人意见的典范。
此外,“一字之师”也常用来形容那些在语言表达上给予重要帮助的人,不论其身份高低,只要能帮助别人提升文字水平,便值得尊敬。
二、表格:一字之师的典故及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名称 | 一字之师 |
| 出处 | 唐代《鉴诫录》 |
| 主要人物 | 贾岛、老僧 |
| 故事背景 | 贾岛作诗时对“推”字犹豫不决,老僧建议改为“敲” |
| 成语含义 | 指在语言表达中因一个字的建议而受到启发,尊其为师 |
| 后世影响 | 强调语言的精准性与对他人的尊重 |
| 文化意义 | 体现古人虚心求教、精益求精的精神 |
三、结语
“一字之师”的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对语言的严谨态度,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写作中,应保持谦逊之心,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