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三顾茅庐”是《三国志》中记载的一个著名典故,讲述了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草庐的故事,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故事后来被《三国演义》详细描写,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以下是对“三顾茅庐”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查阅。
一、原文节选(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二、译文
> 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于是刘备让其他人退下,说:“汉朝已经衰败,奸臣专权,皇帝流离失所。我不自量力,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我的智慧和能力都很有限,因此屡遭失败,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但我心中仍不放弃,您认为我该怎么办?”
三、
“三顾茅庐”不仅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信任,也反映了当时人才难得、君臣相得的珍贵关系。通过三次亲自拜访,刘备最终赢得了诸葛亮的辅佐,为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基础。
四、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主要人物 | 刘备、诸葛亮 |
故事背景 |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刘备寻求贤才 |
故事内容 |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得到其辅佐 |
文化意义 | 表现了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精神 |
原文节选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翻译内容 | 刘备三次拜访,终于见到诸葛亮,提出治国之策 |
五、结语
“三顾茅庐”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理想的坚持。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真诚与耐心往往比技巧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