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花非花》,虽题为“花非花”,却并非咏物之作,而是以花、雾、春梦、朝云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朦胧而短暂的美好情感。全词仅六句,却营造出一种迷离恍惚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花非花,雾非雾”开篇便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这里的“花”和“雾”并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象征着某种虚幻、飘渺的事物。它们既像花又不像花,既像雾又不像雾,这种模糊性正是此句的魅力所在。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或经历,它们仿佛真实存在过,却又无法确切描述。
接着,“夜半来,天明去”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转瞬即逝的特点。美好的事物总是在人们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在黎明之前悄然降临,又在清晨到来之际悄然离去。这种时间上的短暂性,更增添了其神秘与珍贵。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两句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春梦”比喻美好但短暂的经历,“几多时”强调了时间的短暂;而“朝云”则象征消散的美丽景象,“无觅处”则表达了追寻无果后的失落感。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情感的起落,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奈与惆怅。
整首词没有明确的主题,也没有具体的叙事,但它通过一系列意象的组合,成功地传达了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美好总是短暂的,追求往往徒劳。它让人们意识到,人生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应当珍惜眼前的美好,同时也学会接受失去。
白居易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了这样一首耐人寻味的小诗。它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读罢此诗,不禁让人感叹:世间万物皆如此,唯有用心感受,方能体会其中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