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拮据的意思是什么】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许多读者会遇到一些看似熟悉却难以准确理解的词语。其中,“拮据”就是一个常见的词,它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经济困难、手头紧张的状态。但在文言文中,它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本文将从文言文中“拮据”的常见用法出发,总结其意义,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不同语境下的解释。
一、文言文中“拮据”的基本含义
“拮据”在文言文中多用于描述人财物匮乏、生活困顿的状态,常带有贬义或感叹语气。它既可以表示物质上的窘迫,也可以引申为精神上的压抑或行为上的拘束。
二、常见用法及释义
文言出处 | 例句 | 拮据释义 | 说明 |
《史记·货殖列传》 | “家贫,不能具酒肉,唯以盐豉为食,拮据而生。” | 财物匮乏 | 描述家庭贫困,生活艰难 |
《后汉书·王符传》 | “虽有贤才,而无资以自立,故终困于拮据。” | 生活困苦 | 强调缺乏资源导致无法独立 |
《世说新语·德行》 | “吾家贫,无以为礼,惟有此心,愿与君共之。” | 心力交瘁 | 表达因贫困而精神疲惫 |
《聊斋志异·促织》 | “又以薄劣,不敢出诸门,惟守空屋,拮据度日。” | 生活艰难 | 形容处境艰难,无法外出 |
三、总结
在文言文中,“拮据”主要表达的是因经济条件差、资源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顿状态。它不仅限于金钱上的匮乏,有时也包含精神上的压力和行动上的受限。因此,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判断“拮据”的具体含义,避免望文生义。
结语:
“拮据”一词虽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但在文言文中更强调一种生活的艰难与无奈。了解其在古文中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