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的前一句是什么防患于未然的原文及翻译】“防患于未然”是一句常用成语,意指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它常用于提醒人们要有预见性、提前做好准备。那么,“防患于未然”的前一句是什么?它的原文出自何处?下面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原文出处
“防患于未然”出自《周易·系辞上》:
>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故曰:‘知几其神乎!’”
但更常见的是引用《左传·昭公四年》中的句子:
> “夫谋而鲜(少)成者,多败于不先。”
>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 “防患于未然。”
不过,最常被引用和广泛流传的版本是: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防患于未然。”
这两句话合起来,表达了“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加以防范,在混乱尚未出现时就加以治理”的思想。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采取行动,在混乱尚未出现时就加以治理 |
防患于未然 | 在灾祸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 |
三、总结
“防患于未然”强调的是“预防为主”的理念,强调在问题发生之前就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其前一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思想的来源和内涵。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风险防范,也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国家安全、个人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提前思考、提前布局,可以有效降低风险,提高应对能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典籍或延伸内容,可参考《周易》《左传》等经典文献,深入理解古人智慧与现代应用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