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一、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是我国规范社会团体设立、运行和管理的重要行政法规,旨在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保障其合法有序发展。该条例自1998年颁布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该条例,社会团体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其设立需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具备相应的组织机构、章程、负责人、经费来源等,并须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
同时,条例明确了社会团体的登记类型,包括社团法人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管理上有所区别。此外,条例还规定了社会团体的变更、注销、年检、信息公开等程序,确保其依法依规运行。
总体来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在推动社会团体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法规名称 |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
颁布时间 | 1998年 |
主要目的 | 规范社会团体设立与管理,保障其合法有序发展 |
适用对象 | 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
登记类型 | 社团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 |
设立条件 | 有章程、组织机构、负责人、经费来源等 |
登记机关 | 民政部门 |
变更程序 | 需向登记机关提交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 |
注销程序 | 因解散、终止等原因,需依法办理注销登记 |
年检要求 | 定期进行年度检查,确保合规运营 |
信息公开 | 鼓励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不仅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该条例的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