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的典故】“得意忘形”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取得成功或感到高兴时,情绪过于激动,以至于失去了常态,表现得有些失态。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对人性和情绪的观察与总结,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典故来源
“得意忘形”最早出自《晋书·王衍传》:“衍虽处乱世,而自得其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然其志气未尝不为世所重也。”后人引申为“得意忘形”,意指人在得意之时,容易失去自我控制,行为举止变得不合常理。
不过,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来自《庄子·外物》中的一则寓言:庄子在河边钓鱼,看到一只鱼在水中游动,便说:“鱼之乐,吾不知也。”后来有人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回答:“我既然不是鱼,却能知鱼之乐,这是因为我已经‘得意忘形’了。”这里的“得意忘形”并非贬义,而是指一种超脱世俗、心境豁达的状态。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解释 |
得意 | 指因成功、胜利或满足而感到高兴 |
忘形 | 指失去常态,行为失态,情绪失控 |
得意忘形 | 形容人在高兴或成功时,情绪过度激动,行为失态 |
三、用法举例
句子 | 说明 |
他考试得了第一名,得意忘形地在教室里大喊大叫。 | 表示因成功而情绪失控 |
她在比赛中获胜后,得意忘形地跳起了舞。 | 描述因喜悦而失去常态 |
虽然他得到了升职,但一直保持低调,从不得意忘形。 | 表示为人稳重,不因成功而失态 |
四、文化意义
“得意忘形”不仅是对一个人情绪状态的描述,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中庸之道”的重视。古人认为,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避免极端情绪影响判断力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得意忘形”更多被用于批评那些因一时成功而骄傲自满、失去理智的人。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成就时,要保持谦逊与冷静,才能走得更远。
五、总结
“得意忘形”这一成语,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意义。它不仅揭示了人性中的情感波动,也传达了一种处世哲学——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理智与谦逊,方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