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词语意思是什么】“持节”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诗词中。它字面意思是“拿着符节”,但在不同语境下,其含义有所延伸。下面将从词义解析、历史背景、文学引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词义解析
“持节”由“持”和“节”两个字组成:
- 持:意为“握着、拿着”。
- 节:原指“符节、信物”,是古代官员出使或执行任务时所持的凭证,象征权威和使命。
因此,“持节”本义是指“手持符节”,引申为奉命出使、坚守职责、维护尊严等含义。
二、历史背景
在古代,尤其是汉代及以后的朝代中,“持节”常用于描述外交使者或朝廷派出的官员。他们手持符节,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例如,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多年仍“持节不屈”,成为忠贞不渝的象征。
三、文学引用
在诗词中,“持节”常用来表达忠诚、坚贞、使命感等情感。如:
- 杜甫《咏怀古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虽未直接用“持节”,但暗含苏武精神)
- 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这些诗句都体现了“持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四、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持节”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可看到其作为比喻意义的使用,如“持节守正”、“持节不移”等,强调坚守原则、不为外力所动。
表格:持节词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持节 |
字面意思 | 手持符节 |
本义 | 奉命出使,象征权威与使命 |
引申义 | 忠诚、坚定、坚守职责 |
历史背景 | 多用于古代外交、使节制度 |
文学引用 | 苏武、文天祥等人物形象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比喻坚守原则、不屈不挠的精神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持节”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承载了古代士人对国家、信仰和责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