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是什么意思】“栲栳”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北方方言中,尤其在山西、陕西等地使用较多。它原本是一种用柳条或竹条编织而成的圆形器具,形状类似于篮子,常用于盛放食物、蔬菜或衣物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栲栳”一词也逐渐演变为一种形象化的比喻,用来形容某些事物的形状或状态。
一、总结
“栲栳”最初是指一种用柳条或竹条编成的圆形容器,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工具。后来,这个词也被引申为对某种事物形态的比喻,如“栲栳头”、“栲栳脸”等,形容头部或脸部较圆、较胖的样子。在现代语境中,“栲栳”已不再是常用词汇,但在一些地区仍保留着这一说法。
二、表格形式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词义 | 原指用柳条或竹条编成的圆形容器,后引申为对某种形态的比喻 |
使用地区 | 主要见于中国北方地区,如山西、陕西等地 |
常见用法 | “栲栳头”、“栲栳脸”等,形容头部或脸部圆润、肥胖 |
现代使用情况 | 已不常见,多出现在方言或文学作品中 |
拼音 | kǎo lǎo |
出处 | 多见于地方志、民间故事或古代文献中 |
相关词语 | 栲栳头、栲栳脸、栲栳筐等 |
三、结语
“栲栳”虽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词汇,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了解这样的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语言习惯和民俗风情。在日常交流中,若遇到类似词汇,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以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