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自哪部典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家庭在婚姻中的主导地位。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婚俗文化。
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最早见于《礼记》一书,是古代婚姻制度中关于婚姻成立的重要规定。其中,“父母之命”强调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媒妁之言”则指婚姻必须通过媒人撮合,以确保婚姻的合法性和社会秩序。
这一说法不仅出现在《礼记》中,也在后来的儒家经典和历史文献中被广泛引用,成为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是一种制度性规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和秩序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出处及解释
典籍名称 | 出处原文 | 内容简要 | 说明 |
《礼记》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强调婚姻需经父母同意,并由媒人撮合。 | 最早出处,体现儒家礼制思想。 |
《周礼》 | “凡嫁娶,必告于庙,受命于宗,然后成礼。” | 婚姻需经过家族仪式和正式程序。 | 虽未直接提及“父母之命”,但与之理念一致。 |
《孟子》 |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是为无后也。” | 强调子女应遵从父母意愿。 | 间接支持“父母之命”的重要性。 |
《汉书·外戚传》 | “夫为人妻者,当奉事舅姑,敬顺夫主,谨守妇道。” | 反映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 | 与“媒妁之言”相辅相成。 |
三、结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仅是古代婚姻制度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中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象征。尽管现代社会已不再严格遵循这一制度,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家庭观念和尊重传统的精神,依然对今天的婚恋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句话的来源和演变,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婚姻的重视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