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息敛声的读音及解释】“屏息敛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写人在紧张、专注或压抑情绪时的状态。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本文将从读音、解释、出处以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屏息敛声”由两个动词性词语组成:“屏息”意为抑制呼吸,形容极度紧张或专注;“敛声”则指收敛声音,表示不发出声响。整体意思是指人因紧张、害怕或专注而不敢出声、不敢喘气,表现出一种高度克制的状态。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强调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其使用范围较广,常见于描写人物在关键时刻的反应,如面对危险、重要场合或情绪波动较大的场景。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屏息敛声 |
拼音 | bǐng xī liǎn shēng |
词语结构 | 联合式(并列结构) |
释义 | 抑制呼吸,收敛声音,形容极度紧张、专注或害怕时的状态。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屏息敛声,不敢吐气。” |
近义词 | 噤若寒蝉、鸦雀无声、屏气凝神 |
反义词 | 高声喧哗、放言无忌、大声疾呼 |
使用场景 | 描述人在紧张、恐惧、专注等情况下保持安静、不发声的状态。 |
例句 | 他在审讯室里屏息敛声,生怕说错一句话。 |
三、注意事项
在使用“屏息敛声”时,应注意其情感色彩较为强烈,适合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较少使用,除非是为了营造某种氛围或强调人物的心理状态。
此外,虽然该成语有“屏息”与“敛声”两个部分,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非单独拆分解释。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屏息敛声”的读音、含义及其使用方式,有助于在写作或交流中准确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