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鸟简介白头翁鸟的资料】白头翁鸟,学名 Pycnonotus sinensis,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中国及周边地区。因其头部羽毛呈白色,故得名“白头翁”。它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常被人们视为吉祥的象征。以下是对白头翁鸟的基本介绍与资料汇总。
一、
白头翁鸟属于鹎科,体型中等,体长约为18-20厘米,体重约40-50克。其主要特征是头部为纯白色,身体多为灰褐色,尾部略带黑色。它们多栖息于山地森林、灌木丛及城市公园等环境中,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白头翁鸟叫声清脆悦耳,常在清晨或傍晚鸣叫,是许多地方的常见鸣禽。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季,雌鸟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约14天左右。幼鸟出生后由双亲共同喂养,大约一个月后即可独立生活。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白头翁鸟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威胁,但总体种群数量仍较为稳定,未被列入濒危物种。
二、表格形式展示资料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白头翁鸟 |
学名 | Pycnonotus sinensis |
英文名称 | White-headed Bulbul |
隶属科 | 鳋科(Pycnonotidae) |
体长 | 约18-20厘米 |
体重 | 约40-50克 |
分布范围 | 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
栖息环境 | 山地森林、灌木丛、城市公园、农田边缘 |
食性 | 杂食性,以果实、种子、昆虫为主 |
特征 | 头部白色,身体灰褐色,尾部略黑 |
声音 | 清脆悦耳,常于清晨或傍晚鸣叫 |
繁殖期 | 春季(3-5月) |
每窝产卵数 | 3-5枚 |
孵化期 | 约14天 |
保护等级 | 无危(LC),未列入濒危物种 |
生态作用 | 控制害虫、传播种子 |
如需进一步了解白头翁鸟的生活习性、文化象征或与其他鸟类的区别,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