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出自古代什么时期】“舍本逐末”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做事不抓住根本,反而追求次要的东西。那么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古代哪个时期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舍本逐末”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夫以人之性,莫不有仁义之心,而不能行者,其本末异也。”后来在《后汉书·王符传》中也有类似表达:“今不务本而事末,非所以安国之道也。”这些文献中,“舍本逐末”被用来批评那些不重视根本事务、只关注表面或次要事物的行为。
该成语的意思是:放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抓主要矛盾,反而去处理无关紧要的问题。
二、出处时间分析
出处文献 | 出处时间 | 内容简述 | 成语使用情况 |
《汉书·东方朔传》 | 西汉(公元前1世纪) | 引用“本末”概念,为“舍本逐末”提供思想基础 | 初现雏形 |
《后汉书·王符传》 | 东汉(公元2世纪) | 明确使用“舍本逐末”一词,用于批评社会现象 | 正式出现 |
后世文献 | 魏晋至明清 | 多次引用和使用,成为常用成语 | 流行广泛 |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舍本逐末”这一成语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的文献中,但其作为固定成语形式,则是在东汉时期才正式出现并被广泛使用。
三、总结
“舍本逐末”作为一个成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后汉书·王符传》中,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西汉时期。该成语强调的是做事应抓住根本,而非舍本求末,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查阅古籍和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成语的演变过程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古人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