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颈受戮出处于哪里】“引颈受戮”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甘愿接受惩罚或死亡,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态度。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描写忠臣、烈士或义士时使用较多。
一、成语释义
引颈受戮:指主动伸长脖子接受杀戮,比喻甘愿承受惩罚或牺牲生命,不逃避、不反抗。
二、出处分析
“引颈受戮”并非出自某一特定典籍,而是由“引颈”和“受戮”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表示“伸长脖子”和“接受杀戮”。其语义来源于古代对忠义之士行为的描述,常见于史书、文学作品及历史人物传记中。
以下是一些与该成语相关的经典出处:
| 出处 | 内容简述 | 相关人物/事件 |
| 《后汉书·王符传》 | “虽死不悔,引颈受戮。” | 描述忠臣面对不公时的坚定态度 |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引颈就戮,无怨无悔。” | 表现士大夫面对政治迫害时的气节 |
| 《晋书·陶侃传》 | “引颈受戮,以明大义。” | 强调忠诚与道义的坚持 |
| 《资治通鉴》 | 多次出现类似表达,用于描述忠臣被冤枉后的结局 | 如“引颈就死,不言其冤” |
三、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引颈受戮”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表达对忠诚、勇敢或牺牲精神的赞美。它不仅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被杀”,更强调一种精神上的选择和担当。
四、总结
“引颈受戮”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献,虽然没有明确的单一出处,但其含义广泛存在于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忠义精神。它不仅是对个人勇气的赞扬,也是对道德信念的坚守。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引颈受戮 |
| 含义 | 甘愿接受惩罚或死亡,表现英勇、无畏 |
| 出处 | 多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古籍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表达忠诚、牺牲精神 |
| 文化内涵 | 体现忠义、气节、担当等传统价值观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引颈受戮”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