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施于人起上一句是什麽】“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篇,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道德准则。这句话常被误解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但实际上它的完整出处和含义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相关经典语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勿施于人”是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伦理观念,其完整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的是“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则,即: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一理念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共同构成了儒家“仁”的核心思想。在现代生活中,“勿施于人”也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建设中。
需要注意的是,“勿施于人”并不是“以德报怨”或“忍让”的代名词,而是强调一种基于自我反思的道德自律。
二、相关经典语句对照表
| 原文 | 出处 | 含义简述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颜渊》 |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论语·雍也》 | 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 |
| 仁者爱人 | 《论语·颜渊》 | 仁的核心是爱他人,体现对他人的关怀。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论语·学而》 | 表达对朋友来访的喜悦,体现儒家待客之道。 |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 | 强调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体现儒家教育观。 |
三、常见误解与澄清
1. 误认为“勿施于人”是“以德报怨”
实际上,“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不伤害他人”,而不是一味容忍或原谅。
2. 误以为“勿施于人”等同于“宽容”
它更强调的是“自我约束”,而非单纯的宽恕。
3. 误以为这是孔子唯一提出的道德准则
实际上,孔子还提出了“仁”、“礼”、“义”等多个道德概念,共同构成儒家思想体系。
四、结语
“勿施于人”不仅是古代儒家的重要道德规范,也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多一份换位思考,少一份强加于人。理解其真实出处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践行这一古老的智慧。
如需进一步探讨“勿施于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欢迎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