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是什么意思】2、脱颖而出是什么意思
“脱颖而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众多竞争者中表现突出,显得特别优秀或引人注目。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最初用来形容毛尖在兽毛中显露出来,后来被引申为人才在群体中显露出非凡的能力和才华。
以下是关于“脱颖而出”的详细解释与用法总结: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脱颖 | 比喻从众多人中显露出来 |
出 | 表示显现、显露 |
而 |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
现 | 显现、出现 |
整体含义:比喻一个人在众多竞争者中表现出色,从而引起注意或获得认可。
二、来源与出处
-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原文:“使赵胜禄仕于赵,赵之贤士大夫皆争归之。其后,秦攻赵,赵王使平原君出使楚,以求救兵。……于是平原君乃上书于王曰:‘臣闻楚之贤者,有毛遂者,其人也。’王曰:‘吾得贤士矣。’遂以毛遂为上客。”
典故说明:毛遂在平原君的门下三年,一直默默无闻,但在一次关键时刻主动请缨,表现出色,最终被平原君推荐给楚王,成功完成外交任务。因此,“脱颖而出”便成为形容人才在关键时刻展现能力的成语。
三、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个人表现 | 在比赛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终于脱颖而出。 |
形容人才涌现 | 公司新进了一批优秀员工,其中几位已经脱颖而出。 |
用于写作或演讲 | 在众多候选人中,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脱颖而出。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崭露头角、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
反义词 | 默默无闻、埋没人才、平庸无奇 |
五、使用注意事项
- “脱颖而出”多用于褒义,强调个人能力或表现的优异。
- 不宜用于贬义或负面情境,否则可能产生歧义。
- 通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竞争中表现突出,不适用于自然现象或抽象概念。
总结:
“脱颖而出”是一个表达优秀人才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的成语,源于历史典故,广泛用于日常交流、写作及正式场合。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能力,也象征着机遇与努力的结合。掌握其含义与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观点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