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言的词语意思是什么】“纳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与“接受意见”、“传达话语”或“表达建议”有关。以下是对“纳言”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纳言 |
拼音 | nà yán |
字面意思 | “纳”意为接纳、接受;“言”意为言语、言论。合起来可理解为“接受言论”或“听取意见”。 |
基本含义 | 1. 古代官职名,如“纳言”是尚书省的前身之一,负责传达皇帝旨意、汇总臣子奏章。 2. 引申为“听取意见”或“采纳建议”的行为。 3. 在文学作品中,也可指“进谏”或“陈述观点”。 |
出处 | 出现于《尚书》等古籍,如“纳言,喉舌之官也”,说明其职责是传达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意见。 |
现代用法 | 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文言文研究或传统文化相关语境中。 |
二、具体语境中的解释
1. 作为官职
在古代,尤其是周朝至隋唐时期,“纳言”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职之一。例如:
- 《尚书·舜典》中有“纳言,帝曰:‘俞!’”的记载,表示天子听取臣子的意见。
- 唐代曾设“纳言”为尚书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的职能。
2. 作为动词
表示“接受建议”或“听取意见”,如:“君主应纳言,广开言路。”
3. 作为名词
指“进谏之人”或“传话之人”,如:“忠臣进谏,纳言以达上。”
三、延伸理解
“纳言”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政治理念的体现。它强调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沟通机制,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言路畅通”的重视。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民主决策、公众参与等方面。
四、总结
“纳言”一词源远流长,既是一个古代官职名称,也是一种政治智慧的象征。它强调的是倾听、沟通与采纳意见的重要性。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在研究传统文化、历史制度时仍具有重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纳言”在不同朝代的具体职责或相关历史事件,可继续查阅《尚书》《汉书》《唐六典》等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