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意思】“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意是指刘禅在亡国后仍然沉迷于享乐,不思念故土。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贪图享乐,忘记了过去的痛苦或责任,甚至对过去的事物不再怀念。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乐不思蜀 |
拼音 | lè bù sī shǔ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原意 | 刘禅亡国后仍沉溺于享乐,不思复国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贪图安逸,忘记过去的忧患或责任 |
近义词 | 安于现状、乐而忘返、得过且过 |
反义词 | 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奋发图强 |
二、成语故事简述
“乐不思蜀”最早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破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为了表示臣服,他被迁往洛阳,并被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却说:“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成为“乐不思蜀”的典故。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1. 适用场合:常用于批评那些在顺境中失去进取心的人,或者形容人在安逸生活中忘记初心。
2. 语气色彩:多为贬义,带有讽刺意味。
3. 常见搭配:如“乐不思蜀的生活”、“乐不思蜀的态度”。
四、延伸思考
虽然“乐不思蜀”常用于批评,但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在某些情况下,适度的放松和享受生活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平衡,既要珍惜当下,也要不忘来路。人生不应只追求安逸,更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语
“乐不思蜀”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不忘根本,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