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是什么意思】“兵不血刃”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原意是指兵器上没有沾染血迹,形容战争中没有经过激烈战斗就取得了胜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用智谋或策略取胜,而非依靠武力厮杀。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兵不血刃 |
拼音 | bīng bù xuè rèn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伯棼请战,曰:‘请复战,必无北。’王怒,使申叔展与子玉言曰:‘……若其不获,则君将有忧。’子玉曰:‘臣闻之,君子不乘人之危,不以兵不血刃而得胜也。’” |
释义 | 形容战争中未经过激烈战斗即取得胜利,多用于比喻用智慧取胜,避免流血冲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在不费力的情况下取得成功。 |
近义词 | 不战而胜、兵不厌诈、智取 |
反义词 | 血战、浴血奋战、惨烈作战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军事战略
在古代战争中,将领通过布阵、诱敌、伏击等方式,使敌人不战而降,便可称为“兵不血刃”。
2. 商业竞争
企业通过市场分析、品牌建设等手段,在不与对手正面冲突的情况下抢占市场,也可用此成语形容。
3. 政治外交
在国际关系中,通过谈判、协商达成协议,避免战争,也可以说是“兵不血刃”。
三、总结
“兵不血刃”强调的是以智取胜、避免流血冲突的策略性胜利。它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也广泛用于商业、政治等多方面,体现了一种高明的处事智慧。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策略和方法,而不是盲目地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