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鬼哭神嚎历史典故

2025-09-19 04:32:26

问题描述:

鬼哭神嚎历史典故,在线等,求秒回,真的火烧眉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9 04:32:26

鬼哭神嚎历史典故】“鬼哭神嚎”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极度悲惨、凄凉或恐怖的场面。这个成语不仅在现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在古代的历史典故中也有其出处和演变。

一、成语来源与含义

“鬼哭神嚎”最早并非作为一个固定成语出现,而是由“鬼哭”和“神嚎”两个意象组合而成,分别指代亡灵的哀哭和神灵的悲鸣。后世逐渐将这两个词连用,形成一个整体,用来形容极端悲痛、混乱或恐怖的情景。

该成语多用于描写战争、灾难、丧乱等极端事件中的惨状,带有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力。

二、历史典故分析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简述 使用场景
战国时期楚汉相争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士兵悲愤绝望,有“鬼哭神嚎”之态。 描述战争失败后的惨状
隋唐之际战乱 《旧唐书·李密传》 李密起义失败,百姓流离失所,民间哀声载道,有“鬼哭神嚎”之说。 表现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
宋金战争 《宋史·岳飞传》 岳飞北伐失利,中原百姓遭金人屠戮,尸横遍野,有“鬼哭神嚎”之象。 描写战乱带来的灾难
明末农民起义 《明史·李自成传》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京城内一片混乱,百姓哀嚎不止,有“鬼哭神嚎”之景。 描述政权更迭时的混乱

三、现代应用与文化影响

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鬼哭神嚎”常被用来渲染紧张氛围或表现人物心理的极端状态。例如:

- 在历史剧或战争片中,常用来描绘战乱后的惨状;

- 在小说中,用来强调角色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 在网络语言中,也常被戏谑使用,表达情绪激动或夸张的语气。

尽管“鬼哭神嚎”原本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在当代语境中,其使用范围已有所扩展,有时也用于幽默或夸张的表达。

四、总结

“鬼哭神嚎”作为一则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源自古代对战争与灾难的深刻描写。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在现代文化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用于文学创作还是日常表达,这一成语都能准确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与画面感,使读者或听者产生共鸣。

成语 含义 历史背景 现代使用
鬼哭神嚎 形容极度悲惨、凄凉或恐怖的场面 起源于古代战争与灾难的描写 用于文学、影视、网络表达情感与氛围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鬼哭神嚎”不仅是语言的表达工具,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