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列子·汤问》记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注释:
1. 鼓琴:弹奏琴。
2. 志:心意、情志。
3. 少选:一会儿。
4. 洋洋乎:形容水势浩大。
5. 操:琴曲的一种形式。
6. 辄:总是、就。
7. 逃声:隐藏自己的声音,意指无法隐瞒内心情感。
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俞伯牙精湛的琴艺以及钟子期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二人之间的默契超越了语言表达,达到了心灵相通的高度。这种“高山流水”的友谊,成为了后世人们追求真挚友情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