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耻圣明端居指什么】“端居耻圣明”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为: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其中“端居耻圣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与无奈。那么,“端居”具体指的是什么?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一、
“端居”在古汉语中通常指“安居、闲居”,即处于一种不仕、不任官职的状态。在孟浩然的诗句中,“端居”并非单纯的“居住”,而是带有“无所作为”的意味,表示诗人虽身处太平盛世(“圣明”),却无处施展才华,因此感到羞愧。
“耻圣明”则是对这种状态的一种情感表达,意为“因自己未有所作为而感到羞愧于这个清明的时代”。整句的意思是:“想要渡过湖水却没有船只,闲居着却因无法为国家效力而感到羞愧。”
由此可见,“端居”在此处不仅是一个动作或状态的描述,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体现,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二、关键词解析表
| 词语 | 含义解释 | 出处/背景 |
| 端居 | 指“安居、闲居”,引申为“无所作为的状态”。 |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
| 耻 | 表示“感到羞愧、惭愧”。 | 古文中常用于表达道德或情感上的自责 |
| 圣明 | 指“圣人之世、清明的政治时代”,多用于赞美盛世。 | 多见于唐宋诗词,如“圣明之时” |
| 整句含义 | “想要渡过湖水却没有船只,闲居着却因无法为国家效力而感到羞愧。” | 表达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
三、结语
“端居耻圣明”不仅是对个人处境的描写,更是对时代与个人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理解“端居”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孟浩然诗歌中的情感内核,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复杂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