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特定义的内容和特点】“艾斯特定义”是旅游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由瑞士学者汉泽克尔(H. H. Hagen)于1935年首次提出,并在1960年代由德国学者赫尔曼·艾斯特(Hermann Eberst)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该定义是对“旅游”这一现象的早期理论性阐述,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艾斯特定义的内容
艾斯特定义主要强调了旅游的几个核心要素:
| 要素 | 内容说明 |
| 暂时性 | 旅游是一种暂时性的活动,通常持续时间较短,不涉及长期居住或移民。 |
| 空间移动 | 旅游者必须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离开常住地进行旅行。 |
| 非就业性 | 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度假、探亲或观光,而非为了工作或谋生。 |
| 外部目的地 | 旅游活动发生在旅游者常住地以外的地点,如城市、乡村、自然景区等。 |
| 心理动机 | 旅游行为受到个人心理需求的驱动,如放松、探索、体验新文化等。 |
二、艾斯特定义的特点
艾斯特定义作为早期的旅游理论,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 特点 | 具体表现 |
| 理论性强 | 强调对旅游本质的抽象概括,注重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
| 简洁明了 | 定义语言简洁,便于理解和传播,适合用于教学和基础研究。 |
| 历史价值高 | 是旅游学发展的早期成果之一,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框架。 |
| 局限性明显 | 对现代旅游现象(如商务旅游、生态旅游等)解释力不足。 |
| 主观性较强 | 更多地基于学者个人观察和归纳,缺乏实证数据支持。 |
三、总结
艾斯特定义虽然在今天看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为旅游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它强调了旅游活动的临时性、空间移动性和非就业性等基本特征,至今仍被部分学者引用和讨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后续学者在艾斯特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旅游定义,以适应现代社会中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