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的故事和含义简短】“知难而退”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当遇到困难时,能够认识到问题的难度,并选择暂时退让或放弃,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挑战时的明智判断,而不是一味硬闯。
故事背景
“知难而退”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之间的战争。当时,楚军在邲之战中击败了晋军,战后楚庄王问大臣:“我们为什么能赢?”有人回答说:“因为晋军不善于应变,不知难而退。”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知难而退”,用来形容在面对强敌或困难时,能够灵活应对、适时撤退的智慧。
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知难而退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拼音 | zhī nán ér tuì |
释义 | 遇到困难时,知道难以继续前进,便主动退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有自知之明,懂得进退有度。 |
近义词 | 量力而行、见机而作 |
反义词 |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
常见场景 | 在竞争、谈判、战斗等情境中使用,强调策略性退让。 |
总结
“知难而退”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不应盲目坚持,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有时候,退一步并非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