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啊】“旁征博引”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时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观点。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说话者或作者的学识渊博,也展示了其论证的严谨性和说服力。
下面是对“旁征博引”的详细解释,并结合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旁征博引 |
拼音 | páng zhēng bó yǐn |
含义 | 指在论述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观点,体现学识丰富、论证严密。 |
出处 | 《文心雕龙·论说》:“引事援类,旁征博引。”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学术、文学、演讲等场合中使用较多。 |
近义词 | 博古通今、引经据典、旁搜远绍 |
反义词 | 言简意赅、空洞无物、泛泛而谈 |
二、词语结构分析
- 旁:表示“广泛”、“多方”的意思。
- 征:指“征引”、“引用”。
- 博:表示“广博”、“广泛”。
- 引:指“引用”、“引证”。
整体来看,“旁征博引”强调的是在表达观点时,通过广泛的资料和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说法,使内容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术论文 | 在写论文时,作者会旁征博引各类文献,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 |
演讲稿 | 演讲者为了说明一个观点,常常引用历史事件、名人名言等。 |
写作教学 | 教师在讲解写作技巧时,会鼓励学生多使用“旁征博引”的方法。 |
文艺评论 | 在评论一部作品时,评论家常会引用其他作品或理论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
四、注意事项
- “旁征博引”虽好,但要避免堆砌资料,否则会显得啰嗦、缺乏重点。
- 引用应与内容紧密相关,不能为了“引”而“引”。
- 在口语中使用较少,更适合书面表达。
五、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用来形容在论述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和典故,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它不仅是对作者知识水平的肯定,也是对论证方式的一种认可。掌握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学习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旁征博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