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染字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染”字常用于表达某种影响、改变或渗透的过程。它既可以表示颜色的浸染,也可以引申为思想、行为或环境的影响。许多成语中都包含“染”字,这些成语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带“染”字的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与出处。
一、总结
“染”字在成语中多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既有物理层面的“染色”,也有抽象层面的“感染”或“熏陶”。以下是部分常见的带“染”字的成语及其含义:
成语 | 含义 | 出处/说明 |
染苍而黄 | 比喻人受环境影响而改变本性 |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后世引申) |
染指 | 比喻参与不正当的利益或事务 | 《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子围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之伐国,不斩祀,不杀厉,不获二毛,不犯其市。’”(后世引申) |
熏陶渐染 | 指长期受到某种文化的感染或影响 | 《后汉书·王符传》:“夫明主之于天下也,非以刑罚为先,而以教化为本。” |
染眉 | 指因悲伤或愤怒而脸色发青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后世引申) |
染鬓 | 形容头发变白,比喻年老 |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世引申) |
染血 | 指沾染鲜血,多用于形容战争或血腥事件 |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既死,袁绍等共诛卓,遂焚其尸,悬首于城门。” |
染红 | 比喻被某种情绪或氛围所感染 | 《红楼梦》:“宝玉见黛玉如此,心下大恸,泪如雨下。”(后世引申) |
染绿 | 比喻环境或心情变得清新、明朗 | 《唐诗三百首》中常见此类意象 |
二、结语
“染”字在成语中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无论是“熏陶渐染”的文化影响,还是“染指”的利益牵连,都反映出“染”字在汉语中的多样性和表现力。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底蕴和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