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夜不闭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社会治安良好、人们生活安定,没有盗窃和犯罪现象。这个成语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后来演变为“夜不闭户”,用来形容夜间无需关门防盗,说明社会秩序井然、人人守法。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夜不闭户 |
拼音 | yè bù bì hù |
出处 | 《礼记·礼运》 |
释义 | 形容社会安定,夜晚无需关窗闭门,无盗贼侵扰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描写太平盛世或治安良好的环境 |
近义词 | 安居乐业、路不拾遗 |
反义词 | 盗贼横行、民不聊生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夜不闭户”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描述的是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在那个时代,人们讲究道德修养,彼此信任,因此不需要防范他人,甚至连门户都不需要关闭。随着历史发展,这一成语逐渐成为对社会和谐、治安良好的象征。
在现代汉语中,“夜不闭户”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也常出现在新闻报道、政策宣传中,用以强调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成果。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政治宣传 | “近年来,我市治安明显改善,真正实现了夜不闭户的良好局面。” |
新闻报道 | “随着社区管理的加强,居民安全感提升,晚上不再担心门窗未关。” |
文学作品 | “在这片土地上,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生活令人向往。” |
四、总结
“夜不闭户”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也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对治安状况的肯定,更是对社会治理水平的一种认可。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