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何不食肉糜典故出自哪

2025-09-13 13:47:43

问题描述:

何不食肉糜典故出自哪,有没有大神路过?求指点迷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3 13:47:43

何不食肉糜典故出自哪】“何不食肉糜”是一句常被误用或误解的成语,其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但其原意与现代常见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本文将从出处、含义及常见误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何不食肉糜”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原文是:“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而去之。赵盾出,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后世在引用时,有人误将“肉糜”理解为“肉粥”,并引申为“为什么不吃肉粥”,从而衍生出“何不食肉糜”的说法。

实际上,“肉糜”并非指“肉粥”,而是“肉末”或“碎肉”。此典故原本表达的是对贵族奢侈生活的讽刺,而非对平民生活困苦的漠视。然而,在后世流传中,这一典故被曲解,甚至被用来形容统治者不了解民间疾苦,导致“何不食肉糜”成为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说法。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三年》
原文内容 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而去之。赵盾出,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典故本意 表达对贵族奢侈生活的讽刺,强调“过而能改”的美德
后世误用 被误读为“为何不吃肉粥”,成为讽刺统治者不了解民间疾苦的俗语
现代常见用法 多用于批评官员脱离实际,不了解民众生活状况
注意事项 此典故原意与现代常用意义不同,需结合上下文理解,避免误读

三、结语

“何不食肉糜”虽常被误用,但其背后的典故值得我们深入理解。它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一个片段,更是对我们今天反思社会现象的一种启发。在使用这一说法时,应更加谨慎,尊重其原始含义,避免落入刻板印象或片面解读的误区。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