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枯肠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搜索枯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写作或思考时极度困难、绞尽脑汁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脑海中反复寻找灵感和表达方式,但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或思路。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搜索枯肠 |
拼音 | sōu suǒ kū cháng |
出处 |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高轩过》诗:“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后人引申为“搜索枯肠”。 |
含义 | 形容写作或思考时极度艰难,竭力思索却无从下笔或难以表达。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表示创作或思考过程中的困境。 |
近义词 | 呕心沥血、苦思冥想、绞尽脑汁 |
反义词 | 信手拈来、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搜索枯肠”最早来源于古代文人对创作过程中思维艰难的描述。古人认为,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枯肠”,没有水分,没有灵感,因此需要“搜索”才能找到一点内容。这种说法既形象又富有文学色彩,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
在现代汉语中,“搜索枯肠”更多地用于形容作家、学生或创作者在面对写作任务时的困难状态。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上的贫乏,也反映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写作困难 | 他为了写这篇论文,整整三天都在搜索枯肠,最终才写出一点点内容。 |
考试答题 | 面对这道难题,她搜索枯肠,终于找到了答案。 |
创作瓶颈 | 作家在创作新作品时,常常会陷入搜索枯肠的状态。 |
四、总结
“搜索枯肠”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写作或思考时遇到的困难。它不仅反映了语言表达上的匮乏,也体现了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压力。虽然听起来有些消极,但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这种状态往往是灵感迸发前的必经之路。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和使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