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是什么反射】“望梅止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故事讲的是曹操在行军途中,士兵口渴难耐,于是他骗大家说前面有梅林,士兵们听到“梅”字便流出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的感觉。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
从生理学角度来看,“望梅止渴”实际上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涉及到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处理和身体反应之间的联系,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表现。
“望梅止渴”是通过语言刺激(“梅”)引发的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并非直接由梅子本身引起,而是通过大脑对语言信息的解读后产生的生理反应。因此,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反射,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反射形式。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世说新语·假谲》 |
| 含义 | 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 |
| 生理机制 | 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反射) |
| 反射类型 | 高级神经反射(人类特有) |
| 触发因素 | “梅”字的语言刺激 |
| 身体反应 | 唾液分泌(非实际吃梅) |
| 神经系统参与 | 大脑皮层、下丘脑等 |
| 是否为本能反射 | 否(需要后天学习) |
| 与动物的区别 | 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反射,人类有第二信号系统反射 |
通过这种方式,“望梅止渴”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更是一个涉及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典型案例,体现了人类思维与身体反应之间复杂而精妙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