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泪俱下的意思是什么】“声泪俱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极度悲伤或激动的情绪中,一边说话一边流泪,情绪非常强烈。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人因悲痛、感动、懊悔等情感而无法自已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声泪俱下 |
拼音 | shēng lèi jù xià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导传》:“每见帝,未尝不泣。”后来演变为“声泪俱下”。 |
含义 | 形容人因悲伤、感动、懊悔等情绪而边说边哭,情绪极为激动。 |
用法 | 多用于叙述或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现,常用于文学、演讲、影视作品中。 |
近义词 | 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反义词 | 面无表情、冷眼旁观、无动于衷 |
二、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
- “他讲起那段往事时,声泪俱下,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2. 演讲或朗诵:
- “她站在台上,回忆起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声泪俱下,全场肃然。”
3. 日常表达:
-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声泪俱下,久久不能平复。”
三、情感分析
“声泪俱下”不仅是一种语言和身体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它往往出现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比如失去亲人、遭遇重大挫折、或者受到深刻触动的时候。这种情绪的外化,使得听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说话者的真情实感。
四、注意事项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是否恰当,避免在过于轻松或正式的场合使用。
- 不宜频繁使用,以免削弱其感染力。
- 适合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或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总结
“声泪俱下”是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情绪激动时的外在表现。它不仅表达了悲伤,也体现了情感的深度与真实。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适当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