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苟言笑解释及出处】“不苟言笑”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态度严肃、不轻易说笑。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性格沉稳、为人正直的人,尤其在正式场合或长辈中使用较多。
一、成语解释
成语 | 不苟言笑 |
拼音 | bù gǒu yán xiào |
释义 | 不随便说笑。形容人态度严肃,不轻浮。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
近义词 | 严肃认真、庄重沉稳、不苟言谈 |
反义词 | 喜形于色、嬉皮笑脸、幽默风趣 |
二、成语出处
“不苟言笑”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
> “君子不以辞尽人,不以言尽人。……君子不苟言,不苟笑。”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会因为一句话就判断一个人,也不会因为一句玩笑话就对人有偏见。君子说话谨慎,不随便说笑。
后来,“不苟言笑”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表达中,强调一个人的稳重与庄重。
三、使用示例
1. 他一向不苟言笑,很少在工作中表现出轻松的一面。
2. 老师虽然不苟言笑,但对学生非常关心。
3. 在会议上,领导始终不苟言笑,让人感到威严。
四、总结
“不苟言笑”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子”的期待——言行得体、举止端庄。它不仅是一种性格特征,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与气质。在现代语境中,它既可以用于褒义,也可以根据语境带有轻微的贬义,如形容人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等。
通过了解“不苟言笑”的含义、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中的运用价值,并在写作和交流中灵活使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