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语录】“舍生取义”这一理念源自《孟子·告子上》,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生价值与道德选择的重要命题。它强调在生命与道义之间,应以道义为重,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生命来维护正义、忠诚或理想。以下是一些经典语录,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
一、
“舍生取义”不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个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坚守信念、维护道义,体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许多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都以此为主题,激励后人勇于担当、不畏牺牲。
在现代社会,“舍生取义”虽不再常与生死直接相关,但其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面对利益诱惑、社会不公或个人困境时,仍需保持原则,坚持正义,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
二、相关语录汇总表
序号 | 出处 | 原文 | 简要解释 |
1 | 《孟子·告子上》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提出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应选择道义,即使牺牲生命。 |
2 | 《论语·卫灵公》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强调真正的仁人志士不会为了保命而损害仁德,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就仁义。 |
3 | 《史记·刺客列传》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表达了对知遇之恩的忠诚,愿意为他人牺牲自己。 |
4 | 《汉书·苏武传》 |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 苏武忠于国家,甘愿为国捐躯,体现忠义精神。 |
5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表达了为国家、事业竭尽全力,直至生命终结的决心。 |
6 | 《宋史·岳飞传》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岳飞表达收复河山、誓死抗敌的坚定意志。 |
7 | 《明史·于谦传》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表现了于谦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精神。 |
8 | 《清史稿·文天祥传》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在被俘后仍坚持气节,愿以死明志。 |
9 |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强调在重大原则面前,不应动摇,必须坚守立场。 |
10 | 《礼记·大学》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虽未直接提及“舍生取义”,但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
三、结语
“舍生取义”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实践精神。它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不被私利所困,而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依然是我们衡量人格、判断是非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