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嗟来之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故,用来形容别人用轻蔑或施舍的态度给予的饮食。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不自尊、不自立,接受他人带有侮辱意味的帮助或恩惠的人。
一、成语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嗟来之食 |
拼音 | jiē lái zhī shí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 |
含义 | 形容用轻蔑态度给予的饮食,比喻不自尊地接受他人带有侮辱意味的帮助 |
用法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 |
近义词 | 接受施舍、俯首帖耳 |
反义词 | 自立自强、自食其力 |
二、出处与典故
“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一个故事:
齐国发生饥荒时,有人在路上遇到一个饥饿的人,便叫他来吃东西。那人说:“我宁愿饿死也不吃你这种嗟来之食。”后来,这个人因拒绝接受施舍而饿死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人为了尊严可以宁死不屈,也反映出“嗟来之食”所包含的侮辱意味和对人格的践踏。
三、现代用法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嗟来之食”虽然不再常用于描述实际的饮食,但依然被广泛用来形容那种带有居高临下、轻视意味的帮助或恩赐。比如:
- 在职场中,有人可能因为不愿意接受上级的“施舍”而选择辞职;
- 在生活中,有些人宁愿自己辛苦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哪怕那帮助是出于善意。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保持自尊、自立,是每个人应有的态度。在接受帮助时,也要注意对方的意图是否真诚,避免陷入“嗟来之食”的困境。
四、结语
“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尊严比食物更重要,真正的成长来自于独立与自强,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