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伏夜游是什么意思】“昼伏夜游”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某些动物或人在白天隐藏、休息,到了夜晚才出来活动。这个词语多用于描述夜间活动的生物,如猫头鹰、蝙蝠等,也常被用来比喻某些人习惯在晚上工作或活动,白天则较少出门。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昼伏夜游 |
拼音 | zhòu fú yè yóu |
释义 | 白天隐藏不出,夜晚出来活动。 |
出处 | 原文出自《战国策·楚策》:“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虎不若。狐遂与俱行,虎以为然,故遂与之俱。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虽非直接出处,但类似表达常见于古籍。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动物或人的作息习惯,也可引申为某种行为模式。 |
近义词 | 夜出昼隐、夜行昼藏 |
反义词 | 昼出夜伏、日出而作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动物行为 | 猫头鹰昼伏夜游,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 |
人类行为 | 有些学生喜欢晚上学习,白天睡觉,形成昼伏夜游的生活方式。 |
文学描写 | “他整夜游荡街头,如同一只昼伏夜游的野兽。” |
工作环境 | 保安、夜班工人等职业往往有昼伏夜游的特点。 |
三、文化含义
在传统文化中,“昼伏夜游”有时带有神秘色彩,常与鬼怪、幽灵等意象相关联。在现代语境中,则更多指代一种不同于常规作息的生活方式,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负面意味,如暗示生活不规律、缺乏自律等。
四、总结
“昼伏夜游”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动物的自然习性,也可用来形容人类的特殊作息方式。它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部分人群的生活状态。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生物行为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