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重要篇章,展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道德哲学。以下是这三章的内容及其注释和翻译:
第一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释:
- 天时:指气候、时机等自然条件。
- 地利:指地理环境的优势。
- 人和:指人心的团结和谐。
- 城:内城。
- 郭:外城。
- 池:护城河。
翻译: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比不上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比不上人心的团结和谐。即使是一个三里见方的小城,七里见方的外城,被敌人包围却无法攻克。虽然包围者可能占尽了天时,但仍然不能取胜,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粮食储备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还是弃城而逃,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原文: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
- 得道:遵循正义之道。
- 寡助:缺乏支持。
- 畔:背叛。
- 君子:这里指有德行的人。
翻译:
得到正义之道的人会有很多支持者,失去正义之道的人则很少有人帮助。支持减少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他;支持增加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被亲人背叛的人,所以有德行的人要么不发动战争,一旦开战必定胜利。
第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并被录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中被提拔。所以上天如果要将重大使命交给一个人,一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饥饿,资财匮乏,行为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这样来磨炼他的意志,增强他的能力。
通过这些章节,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强调了正义、团结以及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