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已有耻什么意思】“行已有耻”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一个人在行为上要有羞耻之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才能在社会中立身行事,不辜负国家或上级的期望。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羞耻感,懂得自尊自爱,不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
“行已有耻”是指人在行为上要有羞耻之心,能够明辨是非,知荣辱、守底线。这是古代儒家对“士”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现代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标准。它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与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高尚品德的重要标志。
行已有耻含义解析表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现代意义 | 
| 行已有耻 | 指人在行为上有羞耻心,能知耻而后勇 | 《论语·子路》 | 强调道德自律与责任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 
| 行己 | 自我行为、自身作为 | 《论语》 | 指个人在生活、工作中的言行举止 | 
| 有耻 | 有羞耻之心,知荣辱 | 古代儒家思想 | 表示一个人有道德底线,不为恶 | 
| 使于四方 | 出使四方,代表国家或他人办事 | 《论语》 | 比喻承担重任,不辱使命 | 
| 不辱君命 | 不辜负君主的命令或信任 | 《论语》 | 强调责任意识与忠诚度 | 
结语:
“行已有耻”不仅是古人对士人的要求,更是现代人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指导原则。它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做一个有尊严、有担当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