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家属工什么意思】“五七家属工”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名词,主要出现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它指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部分职工的家属被安排到工厂、企业或单位从事临时性劳动工作的一种特殊群体。
一、什么是“五七家属工”?
“五七家属工”这一名称来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中提出的“五七指示”,强调“工人要参加生产,农民要参加生产,学生要参加生产,干部也要参加生产”,倡导“人人参加劳动”的理念。在此背景下,许多单位开始将职工家属(尤其是妻子、子女等)安排到工厂、车间或农场进行劳动,以实现“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这些家属工通常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固定工资,多为临时性、辅助性的劳动岗位,如搬运、清洁、包装等。他们虽然参与了生产劳动,但身份上仍属于“家属”,不属于正式职工。
二、“五七家属工”的特点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历史背景 | 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五七指示”影响 | 
| 身份性质 | 非正式职工,属“家属”身份,无编制 | 
| 工作内容 | 多为辅助性、临时性劳动,如搬运、清洁、包装等 | 
| 工资待遇 | 一般没有固定工资,或仅发放少量补贴 | 
| 政治意义 | 体现当时“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的政策导向 | 
三、“五七家属工”的现状与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的调整,“五七家属工”这一群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那个特殊年代所经历的劳动生活,成为了一段特殊的集体记忆。如今,一些曾经的“五七家属工”已退休,部分人因缺乏正式工龄而面临养老金、社保等方面的困难。
四、总结
“五七家属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群体,其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对普通家庭生活的影响。尽管他们的身份和待遇与正式职工不同,但他们为国家的生产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的历史角色逐渐被淡忘,但他们的经历仍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文章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