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死而后已”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一个人应当有坚定的意志和远大的志向,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尽心尽力、坚持不懈、至死方休的精神。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死而后已 |
| 出处 | 《论语·泰伯》 |
| 拼音 | sǐ ér hòu yǐ |
| 释义 | 直到死亡才停止,形容人尽心尽力、至死方休的精神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或奋斗精神 |
| 近义词 | 坚持不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反义词 | 半途而废、知难而退、虎头蛇尾 |
二、使用场景
“死而后已”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赞扬人物的奉献精神
如:“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
2. 表达个人的决心
如:“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死而后已’。”
3. 描述历史人物或英雄事迹
如:“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佩。”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虽然“死而后已”表达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但在使用时也需注意:
- 不宜用于形容消极或极端的行为(如过度牺牲);
- 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避免过于夸张;
- 在现代语境中,可结合“尽职尽责”等词语使用,更符合当代表达习惯。
四、总结
“死而后已”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强调的是对理想、责任或使命的执着追求。它不仅是古代士人精神的体现,也是现代人面对挑战时的一种激励方式。理解并恰当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与态度,传承中华文化中的坚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