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的意思】“力挽狂澜”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在危急关头,凭借个人或集体的努力,扭转局势、挽救危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在大风大浪中奋力拉住船的缆绳,防止船只倾覆的情景,寓意着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
一、成语释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力挽狂澜 |
拼音 | lì wǎn kuáng lán |
出处 | 《宋史·辛弃疾传》:“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娒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此为引申用法,原意为“挽回大势”) |
释义 | 在危急时刻,努力扭转局势,挽救即将失败或崩溃的局面。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组织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领导力和责任感。 |
近义词 | 力所能及、扭转乾坤、中流砥柱、起死回生 |
反义词 | 无能为力、坐视不管、听之任之、束手无策 |
二、使用场景与例子
场景 | 举例说明 |
工作场合 | 公司面临破产危机时,CEO带领团队调整战略,成功扭转局面,被称为“力挽狂澜”。 |
历史事件 |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革命者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挽救民族命运。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常出现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拯救众人于水火之中,体现“力挽狂澜”的精神。 |
日常生活 | 家庭遇到困难时,家人团结一致,共同克服难关,也可以说是“力挽狂澜”。 |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力挽狂澜”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责任、担当和勇气的重视。它强调的是在逆境中不放弃、不退缩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四、结语
“力挽狂澜”是一种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精神上的激励。无论是在个人成长、企业发展,还是国家命运中,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