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途穷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日暮途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到了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地步。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寓意。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日暮途穷 |
拼音 | rì mù tú qióng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汉兵围之数重,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遂自刎而死。”(虽未直接出现“日暮途穷”,但后人常用此成语形容类似处境) |
含义 |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陷入绝境。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处于困境、无法挽回的状态。 |
近义词 |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束手无策 |
反义词 | 前途光明、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日暮途穷”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中的“日暮途远,人马疲弊,狐兔趁之”。意思是太阳落山了,路还很远,人和马都疲惫不堪,狐狸和兔子趁机追上来。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人或事到了无法继续发展的地步。
在现代汉语中,“日暮途穷”常被用来形容事业、人生、计划等到了极限,无法再向前推进。例如:
- 一个企业资金链断裂,已经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
- 他试图寻找出路,但最终还是陷入了日暮途穷的境地。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使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描述个人或组织的困境 | 适用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不宜用于轻松语境 |
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命运 | 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深度 |
新闻报道或评论中 | 可用于分析事件走向或人物状态 |
避免过度使用 | 频繁使用会降低语言的表现力 |
四、总结
“日暮途穷”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不仅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描绘,也反映了人们对命运、努力与失败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通过了解其含义、出处、用法及适用场景,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