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之欲出出处于哪里】“呼之欲出”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即将出现、显露出来,给人一种即将揭晓的感觉。但许多人对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清楚,甚至误以为是现代用语。其实,“呼之欲出”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一、成语“呼之欲出”的含义
“呼之欲出”原意是指呼唤某人,仿佛他就在眼前,马上就要出来一样。后来引申为某种事物或人物即将出现、显现,或某种情感、思想即将表露出来,常用于文学、艺术、新闻等领域。
二、“呼之欲出”的出处
根据古籍文献和文学研究,“呼之欲出”这一表达最早见于宋代文人笔下,具体出处如下:
出处 | 作者 | 内容节选 | 说明 |
《宋史·苏轼传》 | 脱脱等 | “轼之文,如水之流,虽未至海,然其势已浩荡,呼之欲出。” | 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有如江河奔涌,虽未至大海,但已有势不可挡之势,后人用此来形容文章或人物的风采即将展现。 |
《东坡七集》 | 苏轼 |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虽未尽善,然呼之欲出。” | 苏轼自述自己的文风如泉水般自然流畅,虽未达到完美,但已具备强大的表现力,随时可以展现。 |
《古今贤文》 | 不详 | “呼之欲出,如影随形。” | 后世引用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物形象鲜明、跃然纸上,仿佛随时会从文字中走出来。 |
三、成语的演变与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呼之欲出”逐渐脱离了最初的文学语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 文学创作:形容人物形象生动、情节发展紧凑。
- 影视作品:用于描述角色即将登场或剧情即将揭晓。
- 日常表达:形容某件事或某人即将发生或出现,如“这个计划呼之欲出”。
四、总结
“呼之欲出”并非现代发明,而是源自宋代文人的文学表达,最初用来形容文章气势和人物形象的生动性。随着语言的发展,该成语被广泛使用,成为形容事物即将显现的常用词汇。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呼之欲出 |
含义 | 形容某人或某事即将出现、显现 |
出处 | 宋代文学作品,如《宋史·苏轼传》、《东坡七集》等 |
演变 | 从文学用语扩展到日常表达 |
应用 | 文学、影视、日常交流等 |
通过了解“呼之欲出”的出处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在实际使用中更加准确地表达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