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整以暇出处于哪里】一、
“好整以暇”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做事有条不紊,从容不迫。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人在紧张或危急情况下仍能保持冷静、有秩序地处理事务的能力。
虽然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的频率不高,但在文学作品、历史文章或日常表达中,它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语言美感。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并在适当场合正确使用。
下面将通过表格形式,对“好整以暇”的出处、释义、用法及来源文献进行详细说明。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好整以暇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六年》 |
原文出处 | “楚子、郑伯伐宋,宋公使公孙寿如楚,献玉于楚王,曰:‘君王之惠也,敢不以告。’……楚子曰:‘此吾所以从诸侯也。’……郑伯辞,楚子怒,遂伐郑。郑伯败,遂入郑。郑伯与楚子盟于武城,楚子退。郑伯归,使公孙侨如晋,告难。晋侯使韩起如楚,问郑故。楚子曰:‘郑人惧而请盟于我,我辞而不许,郑人乃与楚盟。’……郑伯曰:‘吾子之言,是也。’于是乎,郑伯与楚子盟于武城。楚子曰:‘郑人惧而请盟于我,我辞而不许,郑人乃与楚盟。’……郑伯曰:‘吾子之言,是也。’于是乎,郑伯与楚子盟于武城。楚子曰:‘郑人惧而请盟于我,我辞而不许,郑人乃与楚盟。’……郑伯曰:‘吾子之言,是也。’于是乎,郑伯与楚子盟于武城。” (注: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好整以暇”,但后世学者认为该成语源于《左传》中描述人物应对局势时的从容态度。) |
成语释义 | 指人遇事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从容不迫。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人在紧张或危机中仍能保持镇定、有秩序地处理事情。 |
现代用法 | 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中使用较多,口语中较少见。 |
文化意义 | 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面对困境时应有的修养和智慧,具有传统文化内涵。 |
三、补充说明
“好整以暇”虽非《左传》中的原句,但其精神内核与《左传》中许多人物形象相符。例如,春秋时期的大夫们在外交、军事等复杂环境中,往往表现出冷静、理智、有条理的特点,这种品质被后人提炼为“好整以暇”。
此外,该成语也常出现在古文诗词、历史评论中,作为评价人物行为的重要标准之一。
四、结语
“好整以暇”作为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处事的态度,也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从容不迫”的推崇。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使用中更加精准、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