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作文近代史长诗】 《2009高考作文近代史长诗》
作者: 不详(因涉及隐私未公开)
文体: 长诗体作文
主题: 中国近代史的变迁与反思
字数: 约1000字
该作文通过诗歌的形式,将鸦片战争、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串联起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二、
时间段 | 历史事件 | 作者表达的情感 | 文学手法 |
1840年 | 鸦片战争爆发 | 悲愤、屈辱 | 意象描写(如“炮火连天”) |
1860年 | 圆明园被焚 | 愤怒、哀痛 | 对比手法(昔日辉煌 vs 今日废墟) |
1911年 | 辛亥革命 | 希望、觉醒 | 抒情语气(“黎明前的黑暗”) |
1937年 | 抗日战争开始 | 悲壮、坚定 | 动作描写(“血染山河”)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 | 希望、自豪 | 象征性语言(“东方巨龙苏醒”) |
三、写作特点分析
1. 形式创新:打破传统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框架,采用诗歌形式,展现出较强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2. 历史脉络清晰: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间线明确,结构紧凑。
3. 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4. 语言优美:用词凝练,意象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争议与评价
虽然该作文在文学性和思想性上得到了部分教师和专家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 评分标准问题:高考作文通常强调逻辑性、规范性和语言表达,而诗歌体作文在评分时容易产生分歧。
- 内容深度不足:有观点认为,该作文虽有历史元素,但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 风格独特:部分阅卷老师可能不习惯此类文体,导致评分结果不一致。
五、结语
《2009高考作文近代史长诗》作为一篇尝试突破常规的作文,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也反映出当代学生在写作上的多样化探索。尽管其在高考评分体系中面临挑战,但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鼓励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表达方式。
原创声明: 本文为根据“2009高考作文近代史长诗”这一标题进行的原创总结与分析,内容基于网络公开信息及合理推测,旨在探讨该作文的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