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典故及释义】“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即使在闲暇时间也常常手不离书。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学习的传统。
一、典故来源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讲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原本并不喜欢读书,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学问大有长进,连当时的文人也对他刮目相看。孙权曾说:“孤谓蒙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虽然“手不释卷”并非直接出自此段文字,但后人根据吕蒙勤奋读书的事迹,引申出“手不释卷”的说法,用以形容人专心致志地读书,不轻易放下书本。
二、释义与用法
词语 | 释义 | 用法示例 |
手不释卷 | 指手中一直拿着书本,形容人勤奋好学,爱好读书。 | 他从小就手不释卷,如今已成为一名学者。 |
典故出处 |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借吕蒙勤奋读书的事迹引申而来。 | 这个成语源于三国时期吕蒙的故事。 |
现代意义 | 表达对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态度,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 我们应该学习古人手不释卷的精神。 |
三、总结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了解“手不释卷”的典故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也能从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