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他探访石钟山的过程,并通过实地考察,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进行了辨析。文章语言简练,富有哲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一、
《石钟山记》主要讲述了苏轼在游览石钟山时,发现当地百姓和古籍中对“石钟山”得名原因存在不同说法。他亲自到实地考察,结合自然现象与历史记载,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篇带有学术探讨性质的散文,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石钟山记》 | 《石钟山记》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水经》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闻水上,世以此名之。 |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相互撞击,声音在水面上传播,因此世人用这个名称来称呼它。 |
余方心动欲还,舟人曰:“此上恐有虎,不可久留。” | 我正想动身返回,船夫说:“这里上面可能有老虎,不能久留。” |
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 山上的鹧鸪听到人声也会惊飞,在云霄间发出叫声。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我从齐安乘船前往临汝,长子苏迈将要去饶州德兴县担任县尉,我送他到湖口,于是得以观看所谓的石钟山。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猜测来判断有还是没有,可以吗? |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郦道元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他说得不够详细;士大夫们终究不愿意在夜晚乘小船停泊在陡峭的岩壁下,所以没有人能够知道真相。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如果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有大风浪也不能发出声音,更何况是石头呢! |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大概是感叹郦道元的记载过于简略,而嘲笑李渤见识浅薄。 |
三、文章主旨
《石钟山记》通过苏轼亲身考察石钟山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前人观点的质疑和对实践重要性的重视。文章强调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提倡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写作特色
1. 结构清晰: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实地考察—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逻辑展开。
2. 语言生动:描写山中景物和声音细腻,增强了画面感和真实感。
3. 议论结合:既有游记的写景成分,又有对历史观点的评论和反思。
4. 哲理性强: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探讨,引申出对知识来源和治学态度的思考。
五、结语
《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文章。它提醒我们,面对未知事物时,应保持怀疑精神和求实态度,唯有亲身经历和科学验证,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