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贤臣,他就是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晏子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品德高尚,深受百姓爱戴。他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有一次,齐景公想要扩建自己的宫殿,耗费了大量的民力和财力。晏子听说后,便主动进宫劝谏。他并没有直接反对,而是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大王,我听说从前有个人特别喜欢帽子,无论冬夏都戴着一顶宽大的帽子。有一天,他不小心把帽子弄丢了,于是就去买了一顶新的。可是新买的帽子又太大了,戴在头上很不舒服。后来,他又买了一顶小一点的帽子,虽然合适些,但还是觉得不够完美。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顶刚刚好的帽子,这才感到满意。”
齐景公听完了这个故事,笑着问:“平仲,你这是要告诉我什么道理呢?”晏子回答道:“大王,修建宫殿就如同寻找合适的帽子一样。如果宫殿过大,就会浪费国家资源;如果宫殿过小,则显得寒酸。只有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规模,才能既满足使用需求,又不给百姓带来负担。”齐景公听了深感惭愧,当即决定停止扩建工程,并且下令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还有一次,楚国派使者来到齐国访问。楚使傲慢无礼,故意刁难晏子。他指着城门说:“这扇门太矮了,恐怕您这样的矮个子得弯腰才能进去吧!”晏子微微一笑,从容地回答道:“既然这是一扇通往贵国的大门,那么按照礼仪,应该由身材高大的人才能通行。而我作为齐国的使节,自然应当从侧门进入。”说完,晏子真的从旁边的小门走了过去。楚使见状,只好作罢。
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晏子机智幽默的性格以及他维护国家尊严的能力。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为齐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以晏子为榜样,学习他那种临危不乱、灵活应对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