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出处于哪里】“一呼百应”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号召力强,有影响力,一旦发出号召,就会有很多人响应。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成语“一呼百应”的出处
“一呼百应”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一呼百应,声动四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发出一个号召,就有上百个人响应,声音能震动四方,形容号召力极强,影响广泛。
此外,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也有类似表达:“一呼百应,万夫莫当。”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号召力的广泛性和强大性。
二、总结与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一呼百应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 原意 | 一人号召,众人响应,形容号召力强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领导者或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大 |
| 文化意义 | 反映古代对领导力和号召力的重视 |
三、结语
“一呼百应”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权威和影响力的推崇。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文化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