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是指多大年龄】“一老一小”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政策中频繁出现的一个概念,主要涉及老年人和儿童这两个群体的权益保障与服务支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本文将从定义、适用范围及政策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一老一小”?
“一老一小”是一个通俗说法,指的是社会中两个特殊的群体:老年人(即“老”)和儿童(即“小”)。这两个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特殊需求,因此国家在政策制定中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发展问题。
二、“一老一小”具体指哪些年龄段?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实际执行标准,“一老一小”所涵盖的年龄范围大致如下:
群体 | 年龄范围 | 说明 |
老人(老) | 60岁及以上 |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0周岁以上为老年人 |
儿童(小) | 0-18岁 | 包括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等,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保护 |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特定政策或项目中,“儿童”可能进一步细化为0-3岁婴幼儿、3-6岁幼儿、6-12岁小学生、12-18岁青少年等不同阶段,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一老一小”政策的意义
“一老一小”政策的核心在于提升这两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包括但不限于:
- 养老服务:如养老院、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等;
- 儿童服务:如托育机构、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支持等;
- 医疗保障:如医保覆盖、健康体检、慢病管理等;
- 社会救助:如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帮扶等。
四、结语
“一老一小”不仅是对两个特定人群的称呼,更是国家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家庭结构变化,如何更好地满足“一老一小”的需求,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总结:
“一老一小”通常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和0至18岁的儿童。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政策制定、社会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中,旨在保障这两个群体的基本权益和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