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而成。其中“公冶长第五”是《论语》中的第五篇,主要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公冶长之间的对话和思想交流,反映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以及他对道德、仁义、礼法等方面的看法。
以下是对“公冶长第五”的原文及翻译进行整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便于理解和查阅。
一、
本篇共28章,内容多为孔子对弟子的评论,尤其是对公冶长的评价。孔子认为公冶长虽然曾被囚禁,但其品德高尚,有才德,值得信赖。此外,本篇还涉及孔子对其他弟子如子贡、子路等人的看法,以及一些关于礼仪、修养、处世之道的论述。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章号 | 原文 | 翻译 |
1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给他娶妻了。虽然他身陷牢狱,但这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
2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孔子谈到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不会被废弃;国家无道时,他能免于刑罚。”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
3 |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怨恨,因此很少招致怨恨。” |
4 |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正直?有人向他讨醋,他却向邻居那里借来给他。” |
5 |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 颜渊和子路侍立在旁。孔子说:“你们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吧?” |
6 |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和轻便皮衣与朋友共享,即使破旧也不后悔。” |
7 |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 颜渊说:“我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
8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路说:“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
9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孔子说:“让年老的人安心,让朋友信任我,让年幼的人得到关怀。” |
10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说:“花言巧语,外表和悦,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
11 | 子曰:“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孔子说:“我没见过真正喜爱仁德的人,也未见过真正厌恶不仁的人。喜欢仁德的人,没有比这更高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们做仁德的事,是不让不仁之人影响自己。” |
12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孔子说:“如果只按利益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
13 |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用礼让治国,那礼又有什么用呢?” |
14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
15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不再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进不同意见,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 |
16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说法啊!” |
17 |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无法推行,我就乘着木筏去海上漂泊。” |
18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吃一碗饭,喝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乐在其中。颜回真是贤德啊!” |
19 |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孔子说:“颜回并不是帮助我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高兴的。” |
20 | 子曰:“吾见其进也,未见其退也。” | 孔子说:“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看到他后退。” |
21 |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孔子说:“有苗而不开花的,有开花却不结果的。” |
22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文采与质朴相辅相成,才是君子。” |
23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立身处世。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怎么能行驶呢?” |
24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说:“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 |
25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26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相伴。” |
27 |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孔子说:“起初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
28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再重复教他。” |
三、结语
“公冶长第五”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体现了他对弟子的了解与期望,也展示了他对仁德、礼仪、修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对古代士人具有指导意义,对现代人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通过阅读和理解本篇,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孔子的思想精髓,提升自身修养与道德水平。